保障不足需求提升 得健康险者得天下

来源:蓝鲸新闻 2017-05-22 07:35:2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保障不足需求提升 得健康险者得天下)

健康险似乎正在步入快速增长阶段。

进入2012年以来,健康险开始高速发展,保费增速显著快于寿险与意外险。海通证券(600837,股吧)非银孙婷团队日前发布研报指出,受到人口老龄化且预期寿命延长、医疗费用快速攀升、基本医保保障不足、医保基金赤字压力加大、多重政策助力发展等因素影响,商业健康险在医保体系和人身险业务中的地位必将显著上升,保费可维持较快增长。重疾险规模增长能够大幅提升NBV,并增加死差贡献;医疗险发展有助于打造大健康产业生态圈。健康险的长期发展可促进价值持续提升。

上述研报指出,未来商业健康险在人身险中的占比必然提升。一方面来看,人口老龄化、预期寿命延长、医疗支出占GDP比例上升、居民健康保障意识增强等因素将联合导致健康险在人身险中的占比长期持续上升。另一方面来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企业和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商业健康险在多重政策推动下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以下为海通证券非银孙婷团队研报的内容:

得健康险者得天下!

投资要点

健康险2012年开始高速发展,保费增速显著快于寿险与意外险。受到人口老龄化且预期寿命延长、医疗费用快速攀升、基本医保保障不足、医保基金赤字压力加大、多重政策助力发展等因素影响,商业健康险在医保体系和人身险业务中的地位必将显著上升,保费可维持较快增长。重疾险规模增长能够大幅提升NBV,并增加死差贡献;医疗险发展有助于打造大健康产业生态圈。健康险的长期发展可促进价值持续提升,继续推荐。

商业健康险正处在蓬勃发展期。1)随着健康保障需求、目标人群(中高端人群)和市场渗透率的激增,2012-2016年健康险保费收入的年均复合增速高达42.3%,远远高于人身险的其他两大险种——寿险(14.9%)和意外险(17.5%)的增速水平,并且同比增速逐年提升。2)近年健康险保费的增长主要来自于重大疾病保险与医疗保险,2016年个人业务和长期业务的保费收入占比分别高达82%和81%。3)2016年人保健康和平安健康的净利润逆势明显改善。4)上市保险公司的健康险占比显著上升,2016年国寿、平安、太保、新华的健康险占比分别同比提升0.9、2.1、1.3和6.1个百分点。

未来商业健康险在中国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性必然提升。1)中国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广泛但保障不高,2015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超过95%,但基本医保占医疗费用的比例仅为56%,而个人支出占比高达40%。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医保基金已经出现赤字,医保制度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2)中国的基本国情(经济新常态、人口基数、城乡差别)决定了全民医保的保障程度有限,不可能支撑起类似英国的国家(全民)医疗保险模式。而商业健康险能够补充医保缺口,提升保障程度,也可服务高端市场,为高端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优质医疗服务。

未来商业健康险在人身险中的占比必然提升。1)人口老龄化、预期寿命延长、医疗支出占GDP比例上升、居民健康保障意识增强等因素将联合导致健康险在人身险中的占比长期持续上升。日本人身险行业2000年至今以第三领域保险(健康保险等)为主的经验能够佐证我们的观点。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企业和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商业健康险在多重政策推动下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直接贡献:重疾险业务能够提升NBV,并增加死差贡献。1)平安2016年长期保障型业务的新业务价值率高达82.9%,远远高于长交储蓄型(31.0%)、短交储蓄型(15.3%)和短期险(27.2%)的水平。重疾险保费的快速增长既能拉抬首年保费的整体增速,又能通过占比的增加大幅提升新业务价值率,从而促进NBV实现更快增长。2)平安2016年NBV中利差占比仅为33.9%,死差、费差等其他差占比高达66.1%。重疾险占比的增加能够提升死差贡献,改善利润结构。

潜在贡献:发展医疗险,打造大健康产业生态圈。1)保险公司有能力利用销售医疗保险掌握的客户和资金,进军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行业,直接向客户提供从预防到诊疗的全方位服务,从而打造大健康生态闭环。2)实践方面,保险公司正在以自建、参股、战略合作、并购等方式进入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领域。

健康险的长期发展能助力价值持续提升。上市保险公司资产端负债端均向好,利率上行与价值转型逻辑依然成立且逐步验证。目前股价对应中国人寿、中国平安(601318,股吧)、中国太保、新华保险2017年PEV为1.02、1.02、0.92、1.03倍,继续推荐。

不确定性因素。权益市场下跌导致业绩估值双重压力。

1. 现状:商业健康险正处在蓬勃发展期

1.1 健康险主要包括疾病保险和医疗保险

健康险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主要包括疾病保险(以发生约定疾病为给付条件;给付型)、医疗保险(以发生约定医疗行为为给付条件;报销型)、失能收入损失保险(以因意外伤害、疾病导致收入中断或减少为给付条件)和长期护理保险(以因年老、疾病或伤残而需要长期照顾为给付条件)。与寿险相比,健康险具有显著特征:1)保险事故发生概率高;2)损害程度和情形多样、认定专业性强;3)涉及三方主体——保险人、被保险人、医疗机构。

1.2 健康险2012年开始高速发展,保费增速显著快于寿险与意外险

随着健康保障需求、目标人群(中高端人群)和市场渗透率的激增,2012-2016年健康险保费收入的年均复合增速高达42.3%,远远高于人身险的其他两大险种——寿险(14.9%)和意外险(17.5%)的增速水平,并且同比增速呈现出逐年提升的态势。2016年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7.7%至4042.5亿元,在人身险的占比升至18.2%,较2011年的7.1%大幅上升了11.1个百分点。2017年1季度,健康险保费收入1599.8亿元,同比增长36.9%,增速维持在高位。

1.3 健康险市场目前以重大疾病保险业务、个人业务和长期业务为主

近年健康险保费的增长主要来自于重大疾病保险(个人业务、长期业务为主)与医疗保险(团体业务、短期业务为主),而失能收入损失险和长期护理险尚未起步。由于疾病保险的业务模式较为简单成熟(类似于寿险)且不存在医疗控费难题,其保费规模与盈利水平显著高于仍处于发展初期的医疗保险,并已经开始为大型上市保险公司贡献价值与利润。受此影响,我国健康险市场以个人业务、长期业务为主,与国际成熟市场以团体业务、短期业务为主的结构存在明显差异。2016年个人业务和长期业务的保费收入占比分别高达82%和81%。

1.4 健康险业务整体盈利能力开始改善

寿险、产险、专业健康险公司都有经营商业健康险的资格,目前我国有超过120家保险公司开办了商业健康险业务,在售健康险产品超过6500份。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已扩容至7家,分别是人保健康、平安健康、昆仑健康、和谐健康、太保安联健康、复星联合健康、瑞华健康。

近年来健康险业务的盈利能力仍处于早期阶段,大部分公司赔付率高于80%,费用率也相对较高。当前健康险整体盈利能力较弱的原因包括:1)医疗保险方面,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不畅,无法介入医疗服务来控制医疗费用支出;2)与社保系统对接不畅,系统开发维护成本高企;3)服务链条较长,风险管理难度较大;4)保费规模较小,尚未形成规模经济效应;5)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

但2016年人保健康、平安健康等主要健康险公司的净利润呈现出显著改善的态势。其中,人保健康在2016年投资收益同比下滑11%的情况下,实现净利润275万元,较2015年的-1.35亿元大幅改善。平安健康的亏损也从2015年的1.16亿元收窄至0.64亿元。和谐健康则属于“资产驱动负债”的“平台类”保险公司,数据意义较小。

1.5 上市保险公司的健康险占比显著上升

上市保险公司在推进价值转型(“保险姓保”)的过程中,健康险(重疾险为主)作为主要的长期保障型产品实现了销售规模的快速增长和业务占比的迅速提升。2016年新华保险的健康险保费同比大幅增长42.3%,其占新单保费的比例增至20.9%,较上年提升6.1个百分点。其中“健康无忧”系列产品实现首年保费65亿元,在市场众多重疾险产品中占据领军地位。此外,2016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的健康险占比也分别同比提升0.9ppt、2.1ppt和1.3ppt。2017年1季度,预计各家健康险业务占比较去年同期进一步大幅提升。

重疾险的新业务价值率高于年金险、两全险等偏理财型保险产品,其新单保费规模的迅速增加能够显著提升当年的新业务价值,成为贡献价值的新增长点。此外,医疗险由于经营模式较为复杂,仍处于发展的探索阶段,但已成为各家大型保险公司在大健康产业领域的重点突破方向。

2. 前景:未来商业健康险在医保体系和人身险业务中的地位均将显著上升

2.1 商业健康险在中国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性必然提升

商业健康险的发展空间受到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影响重大。全球典型的医疗保障体系包括:1)国家(全民)医疗保险模式(如英国、澳大利亚);2)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如德国、法国和日本);3)商业健康保险模式(如美国)。商业健康险在以上三种体系下的发展空间逐级递增。中国实施“ 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属于“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具备强制缴费、广泛覆盖和基本保障等特征。目前中国商业健康险在整体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偏低,2015年健康险的赔款和给付仅占当年卫生总费用的1.86%。

2.1.1 中国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广泛但保障不高,医保基金面临赤字压力

基本医疗保险目前处于“广覆盖、保基本”的阶段,保障力度不足。截至 2015 年底,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 13.4 亿人,覆盖率超过 95%。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接近 80%、 70%和 75%。但 2015 年基本医保占医疗费用的比例仅为56%,而个人支出占比高达40%,远远高于其他主要国家,反映出我国基本医保保障不足,个人医疗费用支出压力较大等问题。

2.1.2 商业健康险可补充医保缺口,提升保障程度,服务高端市场

中国的基本国情(经济新常态、人口基数、城乡差别)决定了全民医保的保障程度有限,不可能支撑起类似英国的国家(全民)医疗保险模式。商业健康险作为以市场为导向的支付方式,可增加社会保障的收入来源,减轻国家医保基金的负担,同时缓解个人医疗费用支付压力,提高社会医疗保障程度。

市场机会1:商业健康险能够补充医保缺口,提升保障程度。我国基本医保的保障范围有限,对于药品目录、医疗服务设施和支付标准以外的医疗费用均不予报销,对于服务项目、非疾病治疗项目、特定治疗项目、诊疗设备及材料均不予保障。商业健康险(医疗保险)可通过拓展保障范围和提升保障程度,向广大客户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健康保障。

市场机会2:商业健康险能够补充高端市场,提供差异化的优质医疗服务。基本医保与高端人群的需求不匹配,往往伴随着医院可选范围小、病房拥挤、排队时间长、问诊时间短等一系列问题。高净值客户对医疗服务的价格敏感度较低,要求高效的医疗服务与舒适的就医环境。因此,保险公司可通过发展高端医疗保险来满足高端市场需求。

2.2 商业健康险在人身险中的占比必然提升——日本经验

人口老龄化、预期寿命延长、医疗支出占 GDP 比例上升、居民健康保障意识增强等社会和经济因素将联合导致健康险在人身险中的占比长期持续上升。日本人身险的相关经验如下:

日本人身险行业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主力产品更迭明显,生死两全保险、定期生死两全保险、 终身寿险、第三领域保险(健康保险等)逐一登台。

1、 1955-1965 年以生死两全保险为主。原因在于经济和人口发展初期,居民的储蓄需求很高,尚不愿意接受所交保费最终大概率会“颗粒无收”的死亡保险。

2、 1966-1980 年以定期生死两全保险为主。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的户主为了保证稳定的家庭经济来源,死亡保障需求逐渐加大。在这种趋势下,定期生死两全保险定期部分的死亡保险金和满期保险金(生存保险金)的倍率从最初的 2-3倍向 15 倍、 20 倍、 25 倍等高倍率转变。 这种产品既能提供高额死亡保障,又有生存保险金,因此既符合传统保险消费观念(储蓄),又满足随着经济发展而急速高涨的死亡保障需求。

3、 1981-1999 年以终身寿险为主。这个时期,日本中老年人口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放缓,中老年人群“保费更低、死亡保障更多”的保险需求不断增加,从而激发了对终身寿险的需求。

4、 2000 年至今以第三领域保险(健康保险等)为主。随着平均寿命的逐年上升、“少子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形成、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疾病治愈率和有效控制率的提升,人们的观念从“为遗属留下更多生活费”转变为“为自己生前准备充足的医疗费用和养老费用”,长寿风险的重要性已显著超越死亡风险,死亡保险人均保额迅速减少,而健康险的增速大幅提高。 2008 年以后健康险、防癌险和长期护理险等第三领域保险产品成为保费增长的重要动力,业务占比由 1995 年的12.3%攀升至 2014 年的33.6%。目前日本保险公司看到了以健康保险为中心的第三领域保险产品的广阔前景和巨大的市场规模,正在竭力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和多样化,并提供诸如介绍医生及医疗机构、医疗咨询等附加服务。

2.3 商业健康险在政策推动下必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6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到 2030 年,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显著提高。

2.3.1 税优健康险 7 月起推广至全国

2017 年 5 月 2 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保监会联合下发《关于将健康险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推广至全国范围实施的通知》,要求自2017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政策规定,对个人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支出,允许在当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税前扣除,扣除限额为2400 元/年。

截至2017年3月31日,全国税优健康险保单总件数为67272件,总保费仅1.1亿元。税优健康险销售规模不达政策预期的原因在于:1)“带病投保”、“不得拒保”、“不低于80%的医疗保险简单赔付率”等规定降低了商业保险公司在个险渠道推动税优健康险销售的积极性;2)每月仅 200 元的税前抵税额度对客户吸引力较弱;3)投保环节多且复杂。目前税优健康险的发展空间有限,但若产品政策得到合理调整,销售情况有望大幅好转。

2.3.2 商业保险公司经办大病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

2016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鼓励委托保险公司经办基本医保,提出“鼓励创新经办服务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基本医保的经办服务”。基本医疗保险转交商业保险公司经办处于试点阶段,首批试点定为安徽、江苏、青海、福建等 4个省市,其中安徽成为第一个基本医疗保险经由商业保险公司经办的试点省份。 此前,保险公司已经广泛参与了新农合和大病保险的经办管理。

虽然业务本身的盈利性较弱(“保本微利”),保险公司经办大病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能有利于在当地拓展商业健康险业务:1)成为最早进入医疗保险的市场主体,取得先发优势;2)能够率先取得医疗数据和客户资源,加强与医院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而拓展自身健康险业务;3)可利用平台针对当地客户进行二次开发。

2.3.3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2016 年 7 月,人社部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用 1-2 年时间,在上海、成都、广州、青岛等 15 个城市试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力争在 2020 年前,基本形成适应中国社会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 2017年 2 月 28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要求“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适销对路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和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长期护理保障需求。

长期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的探索与起步能够为商业健康险业务带来新的增长点。

3. 直接贡献:重疾险业务提升 NBV,优化利润结构

3.1重疾险占比增加能够提升新业务价值率,促进 NBV 实现更快增长

上市保险公司均在进行价值转型,提升长期保障型业务占比。长期保障型业务主要包括终身寿险和重疾险(多以“终身寿险附加重疾险”的形式销售),因此价值转型的过程一般会伴随着重疾险占比的提升。中国平安 2016 年年报披露长期保障型业务的新业务价值率(按首年保费)高达82.9%,远远高于长交储蓄型(31.0%)、短交储蓄型(15.3%)和短期险(27.2%)的水平。由于新业务价值= 首年保费* 新业务价值率,因此相同规模的长期保障型首年保费带来的 NBV 分别是长交储蓄型(多以“年金/两全险附加万能账户”的形式销售)、短交储蓄型、短期险的2.7 倍、5.4 倍和3.0 倍。所以2016年中国平安的长期保障型业务在首年保费中的占比为33.7%,但在NBV的占比却高达74.5%。

可见重疾险保费的快速增长既能拉抬首年保费的整体增速,又能通过占比的增加大幅提升新业务价值率,从而促进 NBV 实现更快增长。2012年以来,上市保险公司重疾险等保障型业务占比显著上扬,短交储蓄型业务相应大幅减少,同时新业务价值率持续提升,印证了我们的判断。随着未来健康险(包括重疾险)在医保体系和人身险业务中的地位持续上升,上述改善的趋势仍将长期持续,有利于寿险新业务价值和内含价值的持续增长。

3.2重疾险占比增加能够提升死差贡献,改善利润结构

由于前些年两全险和年金险等偏储蓄型产品在保费中的占比极高,利差几乎是保险公司利润的唯一重要来源。而重疾险和寿险等保障型产品占比的上升能够提升死差贡献,平衡保险公司的利润结构,减少利润对于利率与投资收益率的弹性,增加业绩的稳定性。

作为长期坚持价值经营、寿险业务结构最优的境内上市保险公司,中国平安 NBV的三差结构体现了价值转型的成果,2016年寿险NBV中利差占比仅为 33.9%,死差、费差等其他差占比高达66.1%。而重疾险等长期保障型业务的 NBV中利差占比22.0%,死差、费差等其他差占78.0%。可见重疾险占比增加能够明显提升死差,为利润贡献新的增长点。

国际经验方面,日本寿险业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盈利模式:大量的死差益和少量的利差益。随着寿险、健康保险等保障型业务占比显著提升,死差益成为日本寿险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且维持稳定,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2008-2011年,由于整体利润萎缩,死差益占比一度超过 100%,当前死差益占比稳定在60-70%。日本风险控制机制完善,每五年发布一次“完全生命表”,每年发布一次“简易生命表”,经验数据更新及时且累积丰富,从而有效防范了保险风险。

4. 潜在贡献:发展医疗险,打造大健康产业生态圈

作为通过保险产品拥有大量客户资源和预付资金的支付方,保险公司具备延伸至下游服务产业,从而在风险发生后直接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而非单纯补偿金)的潜力。若保险公司能够成功地经营、管理乃至整合下游服务行业,那么公司就可以获取三差之外、来自服务本身的新利润池。

具体至医疗保险和与其紧密关联的大健康产业,保险公司可基于通过销售医疗保险掌握的客户和资金,进军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行业,直接向客户提供从预防到诊疗的全方位服务,从而打造大健康生态闭环。

实践方面,保险公司正在以自建、参股、战略合作、并购等方式进入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领域,具体包括线上医疗咨询、线下医院诊所、智能硬件、养老社区等多种形式。如中国平安打造“平安好医生”和“万家诊所”,泰康和阳光保险投资成立民营医院,众安保险与微医集团合作推出互联网医院门诊险等等。其中,上市保险公司的相关情况整理如下:

1、 中国人寿提出“ 致力成为中国最大最好的健康养老产业服务提供商”。 2017 年 3月,中国人寿集团出资120亿元成立国寿大健康基金,用于投资和设立医疗机构。此前,中国人寿投资康健国际、华大基因等境内外企业,与淄博市中心医院、国药租赁就合资设立医院签署协议,并且发布“国寿嘉园”健康养老品牌,进行北京、天津、苏州、三亚“三点一线,四季常青”的养老养生战略布局。

2、中国平安提出聚焦“大医疗健康”产业,包含医疗服务、医保、商保和健康云等业务板块,并探索“管理式医疗”路径。1)医疗服务:打造“平安好医生/万家诊所”,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整合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监测机构、诊所、三甲医院医生、自建家庭医生团队等优质医疗资源,搭建一站式、全流程、O2O 的健康管理及医疗服务平台。2)医保和商保:双管齐下,打通并成为整个医疗服务闭环中的支付方。3)平安健康云:通过云平台与试点城市上百家医疗机构合作,建立病人的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并收集病人数据和案例。

3、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聚焦保险本业,对于大健康产业的布局相对较少。

5. 投资建议:健康险的长期发展能助力价值持续提升

受到人口老龄化且预期寿命延长、医疗费用快速攀升、基本医保保障不足、医保基金赤字压力较大、多重政策助力发展等多因素影响,我们预计健康险可长期保持快速增长与发展态势。 重疾险保费的快速增长能够大幅提升寿险新业务价值,增加死差对于利润的贡献,优化利润结构。医疗险的重大发展能够改善业务盈利水平,更有助于公司未来打造大健康产业生态圈。

上市保险公司资产端负债端均向好,利率上行与价值转型逻辑依然成立且逐步验证。目前股价对应中国人寿、 中国平安、 中国太保、新华保险2017年PEV 为 1.02、 1.02、0.92、1.03 倍,继续推荐。

  风险提示:权益市场下跌导致业绩估值双重压力。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海通证券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