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车险样本:用大数据解题精准定价难题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科技赋能车险样本:用大数据解题精准定价难题)

距离商业车险二次费改落地近半年时间,财险公司自主定价的空间加大,区域最低折扣率达到0.3375,这也导致险企之间的市场份额争夺日益激烈。

如何竞得市场,这是体量小、数据少的中小险企一直以来面临的难题。中小险企销售端和理赔端两头在外,在运维成本上高于大型险企,且处于相对垄断的市场中,定价能力受到制约。

一位中小型财险公司副总裁表示,市场现状正在倒逼公司的转型,思考如何筛选客户、通过精准定价降低赔付率与经营成本,形成自身的差异化模式,运用新技术变革传统方式可能会成为一道必选题。

实际上,费率改革本身也给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保险领域切入的机会。市场风口下,大型保险公司、互联网企业纷纷入场,同时催生了深耕某一专业领域的科技创业公司的兴起。

车险变革大潮

“科技驱动与大数据算法已在刺激保险行业进行革新与进步,加之互联网作为生产关系正在共同重构保险业商业模式。”曾在财险行业任职多年的三一集团副总裁谢跃如是说。

回看商业车险费率改革的背景,简单而言一是定价贵,二是司机行为规矩与否对车险价格差影响不大。

中国保险行业是“巨头竞争”的格局,共80余家财险公司中,平安、人保和太保这三家大型财险企业占有了超过60%份额的车险市场。对比国外,美国市场上共有3000多家财产保险公司,形成了价格的充分竞争。

在财产保险行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各路机构共同的聚焦点。仅今年内,已有多家企业发布了自己的保险科技布局。比较典型的有,平安一账通推出“智能保险云”,宣布对外开放保险经营核心技术;中国信保推出“事故车定损云”;蚂蚁金服上线“车险分”,向财险企业开放应用。

观察这些产品,相当于覆盖了车险企业销售和理赔两端的风控难题,一头从风险筛选角度精准定价,一头从反欺诈角度精准定损。

不过,对于产品具体的在应用执行层面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也有业内人士提出疑虑,比如在同样经营保险业务的背景下,中小险企与BAT公司或者大型险企存在竞争关系的同时合作的深入程度待考。

如此竞合格局下,一批仅专注于保险科技的企业开始引起市场关注,他们用另一种方式参与汽车保险的风险评估和定价,七炅信息科技是其中之一。

作为蚂蚁金服“车险分”背后的技术合作方,或许可以将其形容为在聚光灯背后的公司。

具体而言,七炅科技即不生产数据,也不销售保险,主要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建模和分析,得出合理的产品和销售政策。其定位在补充保险公司数据聚合能力弱势的特点,帮助保险行业的数据真正落地并产出价值。

大数据的应用有可能打破同质性竞争的本质,例如美国一家排名世界前三的财险公司,通过大数据模型筛选对于其他保险公司来说高风险,但实际是低风险的客户,深耕此类群体。

这或可为国内中小财险公司提供参考,如果专注于维护某类自身擅长的低风险客群,整体赔付成本也将下降。通过数据模型从市场筛选出被误认为是高风险的群体,也更容易获客。

用数据解题精准定价

“我们不生产数据,但我们整合数据,把数据变成保险可以应用的解决方案。”七炅科技创始人赵昕解释。

现阶段,中国的大数据市场相对分裂,手握数据的机构对数据敝帚自珍,成为一个个数据孤岛,这导致数据的应用无法顺利进行。

对比美国,美国的数据行业从50-60年代开始至今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运用机制。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说有用的数据不仅仅来自于行业内部,在美国有专门的机构服务于某一个具体的行业,其职责是将行业内外的相关数据整合到一起,并将其应用分享,以此提高整个行业的效率。

七炅科技创始人杨明锋认为,中国接下来的5到10年内也将会陆续出现一批专门从事数据整合的公司。

“收集整合数据和应用与生产数据有本质上的区别,避免把所有人的数据都拿在手里从而变成另一个数据孤岛。如果找不到好的应用方式,大量数据的存储只是成本而非资产。”杨明峰表示,“形象地讲就是不做仓库,但是做管道,通过管道输出后,把看似无关和杂乱的数据处理转换成行业可以直接拿来用的应用产品。”

其介绍,七炅科技的营业车辆查询预警平台DeltaMotion从车辆相关、人相关和环境相关三个角度入手收集数据,人和车的静态数据来自于合作的保险公司,另一方面像国内很多汽车制造厂商,例如智能设备生产商(像汽车后视镜),包括手机地图应用都被作为数据源进行采集。

关于数据的隐私问题,杨明锋表示:“数据交换的过程中,对所有潜在涉及隐私的信息都倡导用不可逆的加密形式,加密之后实现隐去私密信息的同时又能一对一匹配行为和特征。”

赵昕透露,车险之后,目前正在推动的重点是基于新技术变革之下的未来保险形态转换。在工业物联网、共享经济、无人驾驶等新技术形态普及开之后,将促使保险产品从简单的车险向产品责任险、生产方责任险、平台责任险转换,保险公司主要的责任不再是赔款,而是如何设计适合新场景的保险产品,并快速切入到如何通过技术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这也将是传统保险公司的下一步棋。” 赵昕认为,“对比来看,经营性保险公司现阶段会更专注于用技术提高现有产品的效率,但是我们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基于新形态下的保险设计上,这也为两方未来下一步的合作打好基础。”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