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联合健康拟增资1.6亿减负 借力股东布局高端市场

来源:蓝鲸财经 作者:石雨 2019-05-17 09:38:2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复星联合健康拟增资1.6亿减负 借力股东布局高端市场)

近日,A股上市公司迪安诊断(300244)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迪安诊断”,300244.SZ)发布公告称,拟与上海复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产投”)对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进行增资,若顺利增资,复星联合健康保险注册资本将提升至6.6亿元,复星产投将成为控制类股东。

迪安诊断介绍,此次增资,一方面是为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缓解资金压力,同时,也是迪安诊断大健康战略的推进。专家强调,医疗产业公司布局保险渐成趋势,在自身医疗资源可依托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匹配,贴合用户需求发挥优势,是难以绕过的难题。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展业两年的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目前保费规模相对较小,从产品与服务来看,高端用户正成为其主要发力对象之一。专家指出,布局高端健康保险产品,股东具有医药背景的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存优势,但短期内或难以显现,未来能否突破,还待观望。

增资1.6亿缓压,第一大股东复星产投或升控制类股东

具体来看此次增资方案,公告显示,复星产投与迪安诊断合计出资2.08亿元,其中,复星产投出资1.56亿元,迪安诊断出资52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2017年设立时1元/股的注资比例,此次复星产投与迪安诊断以1.3元/1元注册资本的价格向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增资,增资完成后,后者注册资本从5亿元增至6.6亿元。

增资基准一方面在于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的所有者权益,截至2018年末,复星联合健康保险所有者权益达到3.67亿元。另一方面,复星联合健康的营收也正在迅速提升,2018年,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的保险业务收入实现5.20亿元,同比增长781.62%。但伴随着业务开展,复星联合健康2018年净亏损8737.86万元,亏损同比加剧95.18%。

偿付能力也同步下滑,数据显示,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偿付能力充足率从2017年末的1060.70%缩减至2018年末的152.99%,减少约908个百分点。

对于此次增资,迪安诊断在公告中表示,是为帮助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减轻自身资金成本压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在2017年展业,监管强调保险回归保障,其不能像之前的健康险公司,推进理财产品,而是主要做长期健康险,前期投入较大,因此需要增资补充资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向蓝鲸保险分析称。

增资的同时,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的股权结构也有所变化。公开资料显示,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由复星产投、广东宜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华房产”)等6家公司共同设立。复星产投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20%,但持股比例并未与其他股东拉开差距,第二大股东宜华房产持股19.5%,第三四大股东持股各自19%。

通过此次增资,复星产投持股比例由20%增至33.33%,迪安诊断持股比例由8%增至12.12%,未参与此次增资的其余四家股东持股比例有所稀释。增减变动下,复星集团对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的控制权进一步提升。

“复星产投对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的增资动作,一方面是基于后者业务拓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复星集团自身保险板块内部的业务整合与条线管理”,南开大学金融学院保险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向蓝鲸保险分析称。

值得一提的是,若增资落地,按照《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的要求,持股比例提升的复星产投,将从战略类股东,调整为控制类股东,需满足总资产不低于一百亿元,最近一年末净资产不低于总资产的百分之三十等要求。

“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增资事项尚在意向沟通阶段,推进之后将按照监管要求及时披露”,对于增资后股东持股比例调整的情况,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相关负责人向蓝鲸保险表示道。

迪安诊断加码健康险协同主业,仍有落地阻碍

除助复星联合健康保险提升注册资本,为进一步展业提供支撑,迪安诊断也有自己的谋求。增资公告显示,对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增资,是迪安诊断“大健康产业战略的举措,意在推动诊断服务、健康管理与金融保险业务的融合。”

据蓝鲸保险了解,迪安诊断目前注册资本约为6.2亿元,按照板块细分,迪安诊断目前主要包括诊断服务、诊断产品、领链物流、健康体检等业务。其中健康保险业务归入迪安健检板块,意在形成涵盖健康体检、健康管理、医疗服务与健康保险为一体的区域性连锁健康服务机构。

各业务协同下,迪安诊断2018年营业收入达到69.67亿元,同比增长39.22%,然而健康体检业务营收占比只有1.41%,远低于诊断产品与诊断服务,保险业务对其大健康产业的协同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事实上,试水保险业的医疗产业公司不在少数,如设立海保人寿的海思科(002653)(002653.SZ),拟设长寿健康保险的灵康药业(603669)(603669.SH),参与设立爱尔健康保险的爱尔眼科(300015)(300015.SZ)、莱美药业(300006)(300006.SZ)等,在筹建保险公司之初均表示要结合自身资源与经验优势,延展业务布局,搭建“大健康产业链”。

“健康产业公司涉足保险,进行协同的愿景是好的,对于整个健康产业深度和密度的加强,包括对于保险业,都在创造发展的环境”,一位健康管理服务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蓝鲸保险介绍道,“但术业有专攻,保险产品设计、精算等方面相对复杂,进行布局后,如何将保险产品与自身健康主业贴合,平滑落地,也存在难题”。

“目前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以及社保在卫生融资体系中所占的比例,相对稳定,但公众的医疗需求层次不断提升,需要商保进行配合与补充”,朱铭来提出观点,“这给健康险市场提供了空间,也提出了要求,需要保险产品能与药品价值、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的价值向匹配”。

瞄准高端用户借力股东优势,能否落地待观望

2018年,中国健康险业务原保费收入达5448.13亿元,同比增长24.12%,高于其他险种。日前发布的《中国商业健康险白皮书》也指出,中国健康险具备“蓝海市场”特征,2020年原保费收入有望达到1.3万亿元。

在此背景下,专业健康险公司相继设立,“新人”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背负的竞争压力并不轻松,如何走出差异化道路?

蓝鲸保险梳理发现,专业健康险公司中,2018年保费收入前五大险企中,个人保险与团体保险各自“圈地”。以昆仑健康为例,保费收入排在前两位的为个人健康险,第3至5位均为团体健康险。不同的是,2018年,复星联合健康保险保费收入最高的5大险种均为个人健康险。

“对于新设公司而言,团险业务还难以打开,且风控要求相对较高,而通过互联网、个代渠道,更容易推进个险业务”,一位健康险业内人士向蓝鲸保险介绍道。年报信息显示,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的前5大保费收入来源产品,分别通过互联网、银保与经代实现。

“目前的健康险常见为短期、低保费的产品,适宜网络平台营销,此类产品主要聚焦于中低端客户,如通过腾讯、阿里巴巴平台推进的健康险产品,资料显示,60%以上的用户集中在二三线城市”,朱铭来向蓝鲸保险介绍称。

值得一提的是,蓝鲸保险注意到,复星联合健康保险似乎正在把目光瞄准高端客户。在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的官网上,个人、企业的产品分类中,均单独列出“高端医疗险”,差异在于“医疗资源保障”、“特需就医环境”、“专属绿色通道”等。

“可以针对单病种开发高价值保险产品,如不能通过社保全额报销,甚至未纳入社保体系中的药物”,朱铭来建议道,“但这背后涉及到专业的医药背景,需要知道发病率、药品用量、风险点所在等问题,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的股东背景具有一定优势”。

此外,蓝鲸保险注意到,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还在官网单独设立“高端医疗服务”入口,与保险产品形成协同。

“中高端人士是专业健康险公司进行业务布局的方向之一,暂时谈不上好坏”,保险业内人士王立刚向蓝鲸保险分析称,“健康险公司成立时间较短,不同于寿险公司在渠道、客户筛选等方面比较成熟,且产品设计具有局限性,因此面向的消费者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能否借中高端产品实现突围,还要看对客户的筛选与开发程度”,王立刚提醒道。同时他提出建议,除对客户进行细分外,健康险公司一方面可以与政府进行业务衔接与拓展,另一方面,则要拓展健康咨询、体检业务,立足于提供综合健康服务,“不要局限于保险业务”。

整体来说,除复星集团与迪安诊断在医疗产业领域的专业背景外,复星集团旗下复星保德信人寿、复星葡萄牙保险等均为复星联合健康保险提供在保险领域的经验。然而,经济学家宋清辉提醒道,“从过往的经验来看,业务协同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的优势或难以快速凸显”。

在此背景下,展业2年,拟推进增资的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能否克服局限,在未来发挥自身优势,寻得适宜的发展道路,值得观望。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海思科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