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保险私募跨界公募滞缓调查:混业为何?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新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马上迎来两周岁,弹指一挥间。

还没到那年六月,诸机构摩拳擦掌,也曾一阵喧嚣。

因为按照政策设计,以及彼时舆论氛围,公募基金管理人将由此前基金公司,拓展到保险资管、券商、私募等资产管理机构。偌大一张价值不菲的金融牌照要放开,现成的人马,岂不是可以开张立马做生意?此前成立一家公募基金公司,姑且不论流程之繁冗,光是落到纸面上的,都是不菲的一笔支出。

笔者一位老朋友,亦是辞别公募,风尘仆仆走马上任。他的工作,即是为某家大型资管平台筹备公募业务。

可叹,这弹指一挥过后,事情的进展又是如何?

除却“正名”后的阳光私募如雨后春笋,以及本轮牛市带来的受证监体系监管机构资金体量大增外,曾被寄予浓厚期待的资产管理行业“混业”版图,却似悄然淡出媒体关注的视野。

本报上一期《基金周刊》,曾专门针对券商、保险、私募等三类机构开展公募业务的进展进行了调研,其后在业内引起非常大的讨论。其后多家机构与本报进行了沟通,各类别金融机构“公募事业部推进滞缓”的原因逐步浮出水面。

某家大型保险公司刚刚在保监会完成公司章程的修改,此前已经完成经营范围的调整,公司内部终于扬眉吐气,嚯,终于可以大展拳脚!

但是在保险资管尚未开展公募业务之前,如果避开“正向操作”、“反向操作”,整体资金体量庞大,如何避免对一家上市公司形成实质性控股?

许多问题在事后值得反思,“混业”的初衷是什么?“混业”将突破的现行的规则背后,将带来的行业格局变迁,是否会达成此前市场对于这一“创新”的企盼?(李新江)

知名私募反馈现场检查后获批无期 险资“防火墙”三大空当待补

导读

早在去年9月份就已接受证监会现场检查的朱雀投资至今公募牌照申请仍未有新进展。而在保险,尽管“即将”开展业务,某保险公司资管从事公募业务仍然有三大问题悬顶。

本报记者 张欣培 上海报道

从放开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业务限制至今约2年,机构申请公募牌照的进展却极其缓慢。至今,只有7家券商机构获批,1家险资获监管部门批准,但尚无私募机构尝鲜。

上述险资即是泰康,2015年3月24日,泰康资管完成了业务范围变更,增加“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4月20日,泰康资管新的公司章程获保监会批复。

摩拳擦掌,蠢蠢欲动,同时,其却仍然面临机构最典型的问题。

漫漫等待中,机构的热情也从高涨转变为平淡。一家此前表现较为积极的私募已暂时搁置了公募业务布局。多家成立公募机构的保险部门也再无传出进展消息。等待之中,更多机构另辟蹊径介入公募业务。

券商私募保险公募业务进展缓慢,但背后原因却各有不同。大中型券商受限于“一参一控”问题,公募申请暂无进展。私募机构或仍在等待完善的法律法规。而同向操作、反向操作、对上市公司绝对控股则成为阻碍保险拿到牌照的三大问题。事实上,这也是私募机构面临的障碍之一。

一位保险人士表示,这些都是金融混业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问题。若想真正实现混业经营,或仍需等待更多政策。

保险:“防火墙”三大问题待解

与私募一样,保险系公募牌照的下发也是极其缓慢。至今,只有泰康人寿一家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但距离开展具体业务仍需时间。

2014年9月,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就向媒体透露,公募基金牌照已经得到了监管部门的批准,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争取在年内把公募基金推出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中国证监会已经完成了对泰康的现场检查。最新的消息,泰康资管经营范围的调整与新的公司章程也已获保监会批复。

2015年3月24日,泰康资管完成了业务范围变更,增加“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4月20日,泰康资管新的公司章程获保监会批复。这意味着,泰康资管距离公募牌照更近了一步。

一位泰康资管人士表示,对于保险机构开展公募业务面临三大难题:一是保险资管涵盖的资金来源很多,包括保险资金、自有资金和年金等,如果公募基金买入股票的同时,资管产品卖出,是否构成反向操作?第二,不同类资金先后买入,是否构成同向交易?

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保险资金体量大,每一类资金尽管满足持股的“双十”或者其他限制,各个产品合计构成了某家上市公司的实质性控股,这在现行规则下怎么解释?

上述泰康资管人士认为,这三大问题成了整个行业申请公募牌照的主要障碍。“保险资金体量太大,很容易举牌或控股一家公司,会触及‘双十’规定。”其表示。

公募基金在投资运作中需遵守“双十”规定,即一只基金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其市值不能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百分之十;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该证券的百分之十。

这意味着基金公司无法成为某一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比如,目前泰康人寿持有宇顺电子(002289.SZ)4.75%的流通股,则泰康资管的公募基金最多买入不能超过5.25%。平安人寿目前持有云南白药(000538.SZ)流通股9.36%,若平安人寿获得公募基金牌照,其公募基金买入云南白药流通股最多不能超过0.64%。

同向操作、反向操作、绝对控股问题成为必须解决的三大难题。华融证券一位高管认为,同时买卖股票可能是巧合,有问题长时间会发现,在大数据之下,查出问题并不难,而部门之间必须建立防火墙。以华融证券申请公募牌照为例,公司内部建立了物理隔离、系统隔离、人员隔离、投研体系与制度隔离等。

浙商资管公司开展公募业务也有严格的内控规定,如要求各部门在人员、空间和技术上分离,各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衔接。基金投资、基金交易、基金清算等核心业务部室设立有门禁的专用办公室;各业务部室实现技术分离计算机授权密码和授权内容;投资和交易、交易和清算、基金会计和公司会计等重要岗位不得有人员的重叠等。

但不同于券商的是,保险资金体量极其庞大,很容易触及“双十”规定。事实上,这三大问题是保险公司与私募机构面临的共同障碍。“这些是金融混业过程中必然面临的问题。”一位业内人士认为。

券商:受限于一参一控

截至目前,只有东方证券、华融证券、浙商证券、东兴证券、国都证券、山西证券、渤海证券7家券商获批开展公募业务资格。而国泰君安、光大证券、兴业证券等却一直尚无进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阻碍这些券商拿到公募牌照的障碍仍是一参一控问题。

根据《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第11条规定,一家机构或者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机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2家,其中控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1家。

“已经递交过申请了,还没有进展,只能等消息。还是受限于一参一控问题。”国泰君安资管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泰君安控股国联安基金51%的股权。

而早在2013年初,国泰君安资管公司就率先成立了基金管理部门,积极准备相关申请资料,并做好了发行公募产品的准备。员工人数一度接近10人。

“现在基金管理部也存在,工作内容会对一些基金产品进行跟踪,也为将来开展公募业务时刻准备着。”上述国泰君安资管人士表示,部门成立的初衷是为公募业务做准备,至于到底何时可以开展还没有进一步消息。目前部门人数只有四五人。

同样受限于一参一控的还包括光大证券。保德信官网显示,光大证券持有光大保德信55%股权,控股该基金公司。根据规定,机构控股基金公司数量不得超过1家。光大证券资管人士告诉记者,公司一直在围绕该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对于解决一参一控问题,公司一直在推进中,此前也已经与保德信基金公司做过沟通与商量。”光大证券资管人士表示,“在政策放开之初,公司就紧赶慢赶准备申请材料,以为牌照会很快下发,没想到拖到这么久。”上述人士告诉记者。

而浙商资管在解决完“一参一控”问题后,公募资格迅速获批。2014年8月19日,浙商资管关于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申请正式获批。此前,浙商证券就将持有的25%浙商基金股权转让至万向系通联资本麾下。通过该次转让,一参一控问题顺利得到解决。

私募:或静待法律法规完善

限制放开之后,一些私募机构积极备战公募业务。譬如星石投资率先成立公募业务部,上海景林也曾传出开始从公募基金人才。不过,至今近2年的时间,星石投资公募业务丝毫无进展,仍是“积极筹备中”,而上海景林则选择通过参股基金公司的方式进入公募基金领域。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私募领域尚没有拿到公募牌照的机构。

“私募领域短时间不可能放开,重要原因在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私募基金法还不完善。很多业务的开展没有可参考的依据。”华融证券一位高管认为。

星石投资总裁杨玲向记者表示,公司一方面需要做好搭建后台等准备工作,一方面也在等相关细则的出台。

“之前监管层只是允许去做,但是究竟怎么做、该如何推进,配套细则没有出台,所以不知道底线在哪里。所以公募这块在业务布局上也有所搁置。”星石投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相关配套细则到底何时可以下发,还没有时间表。

上海一位基金人士介绍,私募机构从事公募业务,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后台,搭建公募业务的后台需要付出很大成本,因此外包服务成为一种解决方式。后台服务交于第三方能够有效降低私募机构运营成本。

“主要问题就是后台,需要外包办法与相关规则。私募这块后台外包还没人做,也不是很成熟,所以也在了解。”上述星石投资人士表示。

不过,关于基金业务外包服务已经有了规定。2014年11月24日,基金业协会公布了《基金业务外包服务指引(试行)》,表示非核心业务可外包,提出对基金业外包业务实行备案管理,对公募、私募基金管理人开展业务外包进行了原则性规定。此举将大大降低私募基金的运营成本。

而早在去年9月份就已接受证监会现场检查的朱雀投资至今公募牌照申请仍未有新进展。“早都递交材料,去年9月份巡视组检查两天,对人员配备、操作系统、现场操作都进行了检查,本以为10月份就会获批,但没想到拖到现在。”朱雀投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之前准备做公募的基金经理又撤回来做私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获批,据说还会来检查一遍。”上述朱雀人士认为,也在等待相关政策与制度的规范,但进程如此缓慢的具体原因不清楚。(编辑 李新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