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褪色 透过舆情看这一年险资“稳”投资

来源:蓝鲸新闻 2018-01-02 08:01:4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激进褪色 透过舆情看这一年险资“稳”投资)

2017年,伴随着监管层持续发声引导险资回归本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曾经在A股市场上“横冲直撞”的险资逐渐偃旗息鼓。尽管今年依旧能够看到险资举牌的身影,但再未出现激进事件,险资举牌趋向稳健。坚持保险业姓保,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助推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成为今年险资运用的主旋律。

一、声量监测

1. 声量趋势

根据蓝鲸财经数据统计,2017年全年全网共监测到保险资金运用相关信息719998条,较2016年全年减少21.13%。

2015年下半年开始,伴随着险资在A股市场上无序举牌,舆论对险资投资野蛮任性的审判声音不绝于耳,相关声量也于2016年12月在证监会主席刘士余痛批“野蛮人”后达到峰值。2017年,喧嚣之后,在二级市场掀起波澜的前海人寿和恒大人寿双双被罚;保监会多次发文引导险资回归本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舆论对险资的关注降低,相关声量逐渐恢复正常。

2. 媒体分布

从媒体分布来看,2017年,传统媒体(平媒、网站)报道量共378610条,占全部声量的52.58%;社交媒体(微信、微博、论坛、贴吧、博客)声量共341388条,占比为47.42%。

从媒体类型分布情况来看,2017年传统媒体仍占主导地位,但同社交媒体报道的差距逐步缩小,从2016年的12.5%缩小至5.16%。

从报道媒体排行来看,2017年涉及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发报道媒体中,《中国证券报》以434篇报道排名第一;其次是《金融时报》,报道量为408篇;《上海证券报》排名第三,报道量为362篇。

具体到记者报道排行,2017年在对险资运用话题报道的记者中,《21世纪经济报道》的李致鸿最为“勤奋”,全年报道量共80篇;其次是《证券日报》的傅苏颖,全年报道量共74篇;第三名为《金融时报》的付秋实,全年报道量共73篇。

3. 主要话题分析

对险资运用两大话题进行对比分析发现,2017年,有关“险资举牌”的声量共142351篇,同比下降61.28%;有关“险资投向实体经济”的声量共154343篇,同比上升30.63%。从舆论话题的转向来看,在监管态度的转变下,政策引导险资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著,保险公司无序举牌现象不复存在。

4. 词频统计

选取主流媒体报道去重后的近4000篇文章进行词频统计分析,排行前5的热门主题词分别为:投资(5964次)、保险(5099次)、市场(4290次)、保险资金(4194次)、监管(3864次)。(注:词频不重复拆分统计,如统计“保险资金”词频时,只按四字词汇统计词频,不重复拆分成“保险”“险资”“资金”统计。)

对二字、三字、四字主题词分类进行统计,得到具体词频排行如下图所示:

从词频统计来看,“实体经济”“PPP”“一带一路”“蓝筹股”“价值投资”等词汇出现频率相对较高,显示出2017年险资投资风向的转变。具体来看,从股票市场来看,险资更为青睐大而稳的蓝筹股,在上证50指数表现良好的形势下,险资投资收益等话题被报道较多;从险资服务实体经济来看,保险资金直接投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等话题传播范围较广。

二、险资动态

保监会数据显示,2017年1-10月,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46950.52亿元,较年初增长9.74%。其中银行存款19112.37亿元,占比13.01%;债券51441.25亿元,占比35.01%;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9780.42亿元,占比13.46%;其他投资56616.48亿元,占比38.52%。

从全年变化情况来看,四类投资占比呈现两升一降一平的趋势,具体来看,债券投资占比和另类投资占比全年呈上升趋势,占比分别从年初的32.12%和35.34%上升至35.01%和38.52%;银行理财占比呈下降趋势,占比从年初的19.68%下降至10月末的13.01%。而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占比则全年稳定在12%~13.5%区间波动。

1. 险资运用话题

2017年有关险资运用的报道中,涉及险资另类投资的报道共计199793篇,占全部报道的27.75%;涉及权益类投资的报道共计282662篇,占全部报道的33.87%。

2. 热词分析

去杠杆、去嵌套、去通道

2017年,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成为保险监管的重中之重,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使得保险资金激进投资得到有效遏制。股票 投资方面,保监会将股票 投资分为一般股票 投资、重大股票 投资和上市公司收购三种情形,并实施差别监管。并对险资权益类投资严密监控,对保险公司进行风险承受能力的评估。在金融业整体去杠杆、去嵌套、去通道的大环境下,保险业也不例外,5月7日,保监会发布《关于弥补监管短板构建严密有效保险监管体系的通知》,严格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坚持去杠杆、去嵌套、去通道导向,从严监管保险资金投资各类金融产品。梳理合规风险、监管套利、利益输送等风险点;检查利用金融产品嵌套和金融通道业务开展投资等行为,成为2017年,保险监管及保险公司的要务之一。

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多次强调,保险资金运用要坚持审慎稳健运作,决不能成为大股东投资控股的工具。严监管下,多家险企“中枪”。2月份,前海人寿和恒大人寿因违规运用保险资金双双被罚;10月以来,珠江人寿、渤海人寿、君康人寿等18家险企由于关联交易不合规或对关联交易的管理不合规收到监管函;年末,因不符保险资金运用合规要求,前海方舟、人保远望等5家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机构被保监会通报。

服务实体经济

2017年保险资金运用呈现出“一放一收”的态势。“放”体现在支持实体经济上,保监会今年一共出台4项政策文件,引导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4月27日,保监会发布《中国保监会关于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构建“一带一路”保险支持体系,通过创新保险产品服务和保险资金运用方式等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5月4日,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从构筑实体经济风险保障体系、引导保险资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创新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形式、持续改进保险监管四方面重点发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5月5日,保监会网站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支持保险资金通过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投资符合条件的PPP项目。5月22日,保监会印发《关于债权投资计划投资重大工程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保险资金通过债权投资计划形式投资重大工程的支持政策。

目前,保险资金“输血”地方基建、支持实体经济的路径正不断拓宽。在政策激励下,去年以来,PPP项目中频频出现险资“身影”。中国人寿参与的青岛地铁4号线项目开创了保险行业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直接参与投资PPP项目的先河;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PPP项目,签约方之一的深圳市太平投资有限公司,正是中国太平保险旗下子公司。此外,保险资金参与债转股的动作也渐次增多,从媒体报道来看,今年参与债转股的险资主体有国寿和太保两家,其中中国人寿最为积极,2017年共出资300亿元助推4个项目落地。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险资通过债权计划、股权计划等方式,直接投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养老社区和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累计金额超过5万亿元。

险资举牌

2016年险资频频举牌上市公司引起监管层高度重视。今年以来保险公司举牌变得更加理性,仅有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601318,股吧)举牌7家上市公司,合计耗资约300亿元。此外,平安人寿与民生人寿还耗资105亿元投资两家未上市公司大额股权。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发起举牌的险企发生明显变化,由此前两年的中小险企变更为大型上市险企,投资风格也从此前的“多数财务投资+个别谋求控股”变为以长期财务投资为主,险资加码杠杆举牌的行为几乎绝迹。举牌偏向于高分红、股权分散类上市公司,在港股市场较为活跃,3次举牌港股标的。从举牌资金来源看,今年险资的举牌没有以万能险账户为主。

险资南下

作为保险业境外投资的桥头堡,香港市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保险机构。据统计,港股每日成交量中有15%~20%的资金来自内地,其中险资成为重要的力量之一。尤其是沪港通、深港通打开另外一扇门后,更是激发了保险机构的“南下”热情,险资投资港股的规模明显扩大。瑞银证券估计,2017年超过50%的南向资金来自保险。

在不少保险机构内部,境外投资余额中港元资产往往占到一半以上,尤其是境外股票 投资主要集中在香港。有业内人士指出,险资“南下”几个原因,主要还是出于分散风险、提升投资收益的考虑。具体来看,一是港股的长期价值洼地效应;二是投资港股可享受类债券的收益,相较沪深两市,港股具有较高分红水平;三是可获取汇率升值,与强势美元挂钩的港元资产吸引力上升;四是环境、语言、资产风险与内地市场接近。

在2016年9月的第一批港股通资管产品发布后,迄今已有不少保险资管机构发行了港股通产品。截至当前,华泰资产、生命资产、新华资产、阳光资产等多家险企已发出超过5款港股通资管产品。有保险机构负责人表示,港股仍具有一定的估值优势,而目前险资配置港股还处在相对欠配的状态,后续会加大对港股的投资力度。有券商分析指出,未来,港股将继续受益于中国机构资金“北水南下”,特别是《资管新规》有助于提升配置权益类资产和海外资产的比例。

资产负债新规

近年来,随着险资投资限制逐步放开,一些中小险企在承保端依靠高收益的万能险等中短存续期产品,借助银保渠道迅速做大规模,再将保费收入投向资本市场,以资产端驱动负债端,来实现保险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张。

在金融降杠杆大背景下,监管层强化金融监管的政策号令,保险资产负债管理更受监管重视,过去几年保险投资激进扩张的“资产驱动负债”模式或将受到重新审视。今年7月保监会就《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规则意见及开展行业测试发布征求意见稿》。12月,保监会发布《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并明确将在2018年正式发布实施,拟对险企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其中对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评估结果为低的公司,将采取禁止其开展重大股票 投资和上市公司收购等措施。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上市保险公司将更为受益。在2013-2016年中,资产驱动负债的发展模式大行其道。此办法2018年正式发布出台后,将显著强化A类公司的竞争优势,严格限制C类和D类公司,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由于A股上市公司并没有采用资产驱动的模式发展,预计最有望划归A类,将享受监管支持。

三、总结

日前,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公布今年前11个月产品注册数据显示,1—11月国内23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注册债权投资计划和股权投资计划共185项,合计注册规模4326.63亿元。而去年1—11月,22家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注册债权投资计划和股权投资计划共126项,合计注册规模2564.21亿元。

截至11月底,保险资管公司累计发起设立债权投资计划和股权投资计划812项,合计备案(注册)规模突破2万亿元,达到20005.30亿元;险资通过债权计划、股权计划等方式,直接投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养老社区和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累计金额超过5万亿元,对实体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