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相互保险社相继落子 产寿齐布局补市场短板)
⊙见习记者 陈婷婷 ○编辑 浦泓毅
国内相互保险阵营再添新兵。距离首家相互保险社开业不到三个月,伴随着昨日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下称“信美相互”)在京签发了首批保单,相互保险正规军正式形成“一南一北”、“一产一寿”的布局。
那么,作为国内保险市场的“新面孔”,相互保险社将如何打破陈规,在一众股份制保险公司中突出重围?在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当下,又将如何走出特色之路?
相互保险借新技术发力
为了形成各类市场主体优势互补、互为促进的局面,早在2014年,“新国十条”中便明确提出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而后经过两年的酝酿,首批相互保险社获得“准生证”,成为国内保险市场的“新生军”。
继今年2月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下称“众惠相互”)对外宣布正式营业后,昨日,信美相互也正式开业并签发首批保单。
不同于股份制保险公司是由股东出资并所有,相互保险公司由主要出资人和参与投保的会员共同所有,也就是说相互保险社没有外部股东,保单持有人兼具组织所有人和投保人的双重身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认为,相互制是股份制的补充,让保险主体市场更加多元化。相互保险社能够充分参与到产品开发、运营管理等环节中去,改变以营销为导向的做法,开启“以需求为导向”的尝试。
以昨日开业的信美相互为例,作为相互制寿险机构,该机构没有股东,它的真正所有人是会员。该机构创始人杨帆表示,用户投保信美相互的长期保障产品后即成为会员,变成信美的“主人”。
“以盈利为目的的股份制公司,对投保人收取的保费越少,意味着对被保险人的赔付越多,这会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利润和对股东的分红。”平安证券分析师缴文超分析,股份制保险公司往往纠结于降低保费和提高公司收益的两难选择中。对于相互保险公司而言,公司的盈利为全部保单持有人所有,这使得相互保险公司能够专注于风险管理,有力地缓解公司与保单持有人之间地冲突。
数据显示,相互保险2014年全球相互保险保费收入1.3万亿美元,占全球保险市场份额的27.1%,覆盖人群超过9亿人。而在国内,曾在特定背景下成立一家阳光农业互助保险公司,业务发展较为缓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相互保险社。
有机构预测,按照中国2.4万亿元的保费收入计算,我国相互保险的市场空间可达8000至10000亿元。面对如此红利,相互保险社如何分得一杯羹?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相互保险没有中间销售环节,实行偏平化运营和管理模式,经营成本较低,再加上引入互联网技术将进一步降低相互保险的获客成本。且传统意义上的相互保险机构一直被人诟病可能存在信息不透明、内部人控制等风险,在移动互联时代这一问题将得到很好地解决。
互助共济着重补短板
不同于股份制公司的“大而全”,相互保险社要找到有同类风险保障需求的会员,然后依据需求设计产品。因此,监管要求相互保险社不仅需要有精准的定位,还要专注于填补市场的空白、补行业短板。
记者从众惠相互获悉,该机构就是针对特定产业链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融资需求,开展信用保证保险等特定业务,如针对大货车司机群体风险高却鲜有机构承保的现象,众惠相互推出“车旺大卡司机意外伤害相互保险计划”,基于对相互保险模式及大数据安全监控双重优势的运用,货车司机只需出资几十元即可获得一份保期一年的高性价比意外保险。
此外,信美相互开业后也将聚焦特定人群,专注养老和健康需求。在具体策略上,信美相互将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定制,让每个人可以得到个性化保障方案。信美产品精算负责人曾卓认为,“好的保险产品绝对不来自于条款设计,而是用户需求,所以将依此进行产品共创。”
保监会相关人士也曾表示,相互保险社要着重补短板,发挥相互保险互助共济、风险保障程度高的特点,集中发展人民群众亟须的保障类险种;着重填空白,与股份制保险进行错位竞争;与现有市场主体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加强双方在经营管理、产品开发、技术和客户等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