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新政逼保险投资回归本源 投资选择范围增加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邓雄鹰 2017-06-07 02:58: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监管新政逼保险投资回归本源 投资选择范围增加)

系列人身险监管新政力促保险经营回归保障本源,其对投资端的影响将逐步释放。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处了解到,资产端调整较负债端有滞后效应,新政对于业务结构较好的大型公司影响有限,此前经营激进的公司则将面临负债和投资转型的痛苦。

新政对资产端风险偏好影响正面

2016年以来,保监会加大了人身险业务监管力度,系列新政包括限制中短存续期产品规模,要求提高死亡保险金额或护理责任保险金额,禁止万能险、投连险作为附加险存在等。保险公司产品形态经过数次调整后,中短存续期产品减少,长期保障型产品增加。同时由于大量中短存续期业务退出市场,寿险业务保费增速较2016年同期有所放缓。

由于保险业务的特殊属性,保费收入需要通过投资管理来实现保险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负债端的产品变革和保费收入变化往往都会传导至投资端。

一家寿险公司投资总监告诉记者,银保渠道和个险渠道成本不一样,中短存续期产品和长期产品的成本也不同,导致投资策略和投资风险偏好都不一样。总体而言,新政将对保险公司资产端风险偏好产生正面影响。

记者了解到,3年期以下保险产品保单成本一般在5%以上,有公司为了获得更多保费收入,成本甚至提高到7%~8%。这类保险资金进行资产配置时对于收益率要求高,往往不得不配置一些高风险资产,例如股票和高风险信托计划。

而5年期以上的中长期产品保单成本一般是4.5%~5.5%,10年期以上产品由于需要覆盖利率变动风险,保险公司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不会太激进,一般采用5%左右的长期投资收益率假设,资产配置时风险偏好更低,会更多兼顾风险和收益平衡。

大型公司几年来一直改善寿险业务结构,压缩趸交业务和银保业务占比,扩张代理人渠道,业务结构并不倚重银保渠道和中短存续期产品,使得投资策略受影响并不太大。

个别激进的公司则可能面临转型痛苦,不得不加强流动性管理力度。一家寿险公司投资人士认为,对于过度依赖中短期业务的保险公司而言,保费增速放缓将使其面临一定的现金流出压力,导致这类公司用于新增投资的资产大幅缩水,同时不得不提高流动性资产比例以应对给付问题,这会进一步影响投资收益率和产品收益率。

投资选择范围增加

由于资产端调整较负债端有滞后效应,且负债端成本下降尚不明显,目前新政对行业投资整体影响有限。

另一位寿险公司投资负责人表示,万能险和传统险的投资比例限制并无差异,且大部分公司的中短期业务资金只有很少比例投向股票市场,目前保费的轮换效应还没有对保险公司权益投资仓位产生实质影响。

不过,记者了解到,有保险公司产品结构向中长期改善,高成本保单减少带动相关投资收益要求降低,今年对投资回报的要求比去年略有下降。

一家大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保险资金成本没有明显下降,但也没有明显上升,这使得投资可选择范围更大;同时资产端由于市场资金紧张原因,保险资金话语权有所增强。以前保险资金认购资质好的债权计划,收益率要在贷款基准利率上打折,现在有些还有上浮空间。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更多领取时间超5年的保险产品被开发出来,将推动保险资金更加积极地寻找合意的中长期投资资产,保险投资风险偏好和战略战术都将发生变化。

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3月底,保险行业资金运用余额14.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1%。其中,债券4.6万亿元,占比32.99%;其他投资5.3万亿元,占比37.51%,两者均实现环比提升。银行存款和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额和在投资资金中占比同时减少,占比分别为16.77%和12.73%。

民生证券分析认为,在“保险姓保”的导向下,依靠高利差来获取收益的经营模式已经逐渐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以需求推动保费增长,死差益为主的盈利模式正在渐渐形成。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