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保险业“效益为王”的时代正在来临——专访渤海人寿副董事长、临时负责人郭健)
在寿险业遵从“保险业姓保”、业务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下,企业如何做好继续规模扩张还是效益经营的选择题,成为渤海人寿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经常思考的问题。
上证报记者日前专访渤海人寿副董事长、临时负责人郭健时,他给出了明确答案:监管连续出台文件,力推保险机构走上“回归之路”,保险机构也在经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拥抱的转型。当下的保险业,在监管和保险机构的“二重奏”下,“唯保费论英雄”的时代已终结,“效益为王”的时代正在来临。
在郭健看来,渤海人寿在资本金、盈利速度方面的成绩仅仅代表过去,建立百年老店不应是“粗放式”发展,而是精细化经营。为此,从去年底开始,渤海人寿已经开启了由董事会总体部署、经营管理团队组织落实、各个业务渠道具体实施的转型之路,通过加强追踪监控、调整考核指标和费用管理预算指标等举措多管齐下,持续提升业务“含金量”。同时,渤海人寿也在依托股东资源制定自己战略规划,打造金融资源一体化的广泛合作平台。
砍掉该砍的 转型增强原动力
寿险公司调整业务结构、强化风险管控、明确发展定位势在必行,这是渤海人寿董事会及经营管理团队的共识。去年底至今,渤海人寿将策略转向保障型业务,提升原保费和期交业务比例。
据介绍,在产品端,渤海人寿主动停售了34款产品,着力开发定期寿险、养老年金保险、终身寿险等产品,目前在售的30款产品中,保障类产品的占比达到73%。
郭健认为,随着金融市场投资收益率回落、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保险业利差不断收窄,转型保障产品,实现业务结构优化,降低利率风险,这与“保险姓保”的监管政策不谋而合。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渤海人寿在保费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多项核心指标均超过保监会规定的刚性要求。
在谈到回归保障方面,郭健重点介绍了一款公司的一款代表性产品——“渤海人寿优选定期寿险”,据了解,该产品“投保简易、选择灵活、低费率、高保障”,已然成为互联网保险界的“网红”产品。
郭健介绍,后续渤海人寿将继续贯彻进行业务转型,根植客户需求、深化客户分层,重点研究针对少儿、核心家庭、慢性病等次标准体人群、养老客户等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定制化特色的保障型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探索新模式 创新激发活力
“渤海人寿在运营模式上始终致力于将现代互联网科技与服务、营销模式紧密结合。”郭健解释道,保险本身是低频交易,但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将保险嵌入到高频场景中去。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可穿戴设备、AR、VR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势必将进一步降低保险营销成本、拓展营销范围,科技保险将是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据郭健介绍,2016年,渤海人寿在业内首次尝试将“人脸识别、OCR、电子签名、电子回执、智能语音”五项科技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五位一体”创新服务模式,并于当年9月率先在代理人移动展业平台“渤海e宝”上进行服务落地,实现了从投保、出单到回访端到端的全流程在线化,从客户投保至回访结束仅需10分钟左右,客户体验得到极大优化。
郭健透露,渤海人寿2017年全力筹建自营电商平台,目前“渤海在线”APP已经上线运营。下一步将进行销售、服务一体化的探索,并将整合内外部资源,深度挖掘保险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市场需求,为客户提供养老、医疗、健康等一站式的“智慧健康”服务体系,打造具备渤海人寿特色的保险生态圈。
构建协同性创业平台
渤海人寿强大的股东背景使其从诞生之初便备受关注。2016年,成立时间不到两年,渤海人寿已增资至130亿元,跨入“百亿俱乐部”,刚满一个经营年度就实现了盈利;依托政策和地域优势,渤海人寿2017年7月获得第六批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经营资格,首期拟在天津自贸区、大中型企业开展试点合作,推进税优产品的落地。
郭健对上证报记者介绍,依据公司的战略定位和提供的设计,渤海人寿未来也将依托股东旗下金融、旅游、科技、养老、医疗、基建开发等方面丰富的产业资源进行衔接,筑起具有协同性的创业平台,积极构建风险保障、健康养老、生活服务等方面的保险服务体系。
雄厚的资金支持让投资发挥出更大的优势。郭健介绍,2016年,渤海人寿可运用保险资金平均占用额相较于2015年增加了151.94亿元,同比增长455.87%,相应贡献的投资收益额也取得较快增长。
2017年,渤海人寿延续既定的投资策略,并在进一步强化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谨慎择机加大权益类、不动产类资产等的投资配置,并积极参与健康、养老及国家重大政策方向的投资。8月23日,渤海人寿与长安信托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大资管类产品投资与采购业务,医疗、健康、养老、基础设施等直接投资业务,大资管类产品开发和创新,跨境投资业务,委托代理业务等多方面展开深入合作。这意味着渤海人寿在探索新的投资策略方面已经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