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年首周保费出现下滑 保险业淡化“开门红”)
习惯了“开门大红”的国内寿险业,可能会在今年迎来一个不尽如人意的“开门红”。从记者目前了解到的最新情况来看,2018年首周,大部分寿险公司累计预收保费同比均出现下滑,不同规模的险企下滑程度不一。
市场随即发出“开门不红,寿险业承压”的判断。但如果就此即对今年寿险保费增长走势下一个定论,可能为时尚早。“开门红”情况并不反映保障类业务的变化,依靠续期拉动以及健康、养老等需求的持续增长,全年保费收入持续增长依然无虞。
其实,保险业一直以来过分强调与重视“开门红”,这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保费增长曲线图应该因消费者需求之变而变,而不是过多地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在严监管之下,随着保障型业务的崛起,“开门红”保费占比过高的不合理格局将会逐渐改变,这也符合行业持续回归保障、健康有序发展的监管基调。
新年首周出师不利
岁末年初,市场对于保险行业的关注点逐渐聚焦“开门红”。多家不同规模的寿险公司内部人士向记者证实,1月份首周,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其中有大型寿险公司同比下滑近50%。
出师不利,显然低于市场此前预期。主流投行将此归因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监管持续收紧,去年以来,保监会连发多道通知、加强保险产品及销售监管,连续的监管措施使得寿险公司产品全面转型。
其次是前期保费基数较高,后续保费增速自然逐步趋缓。2014年以来,降息通道下保费持续高速增长超过3年,2015年、2016年两年间寿险行业原保费年均增速超过30%。在如此高的基础上再实现向上突破,本身就极具挑战性。
此外,利率上行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险产品的吸引力。2016年10月以来,中债国债10年期到期收益率由2.64%升至3.91%,银行理财等资管产品吸引力逐步提升,保险产品面临的竞争情况更加激烈,在收益率方面的吸引力相对下滑。
上市险企已谋对策
对于首周表现乏力,上市保险公司已谋对策。
记者从一线了解到,其中一家上市险企已经制定好下阶段规划。具体举措包括:机构分类推动,强化督导,对相对较弱的分支机构强化帮扶、加大激励投入,关注达成率较好的分支机构继续保持推动力度等。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副总经理、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赵湘怀预计,后续上市保险公司将采取新产品投放、提高举绩率、优化产品结构等措施。具体包括:一是预计保险公司将加大新产品投放,并加强经典产品销售。二是预计保险公司后续将通过提升营销员举绩率的方式来提高人均产能。三是预计保险公司将推动产品回归保障,后续将优化产品结构,通过提升长期保障型业务的占比来提高产品价值率,回归价值增长。
季节性因素应淡化
事实上,“开门不红”并不代表全年保费堪忧。尤其是对于上市险企的价值增长,更不用过多担忧。“"开门红"并不反映保障类业务的变化,预计随着未来保障型产品占比的持续提升,将驱动今年上市险企新业务价值增速超预期。”一家大型投行首席分析师称。
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随着近年来保险公司“开门红”的愈演愈烈,其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比如,销售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过度规模导向导致恶性竞争,“开门红”保费占比过高、全年分配不合理,产品导向而非客户导向、价值率相对较低等。
平安证券首席非银金融分析师缴文超在昨日发布的报告中提及了这些现象。“从历史数据来看,近年来"开门红"期间保费收入占比持续上升,预计2017年1月保费收入占全年的32%,2017年前3个月保费累计收入预计占全年的54.2%。上市险企这一比例基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中小险企及银保渠道占比较高的险企"开门红"期间保费收入集中度往往更高。很多险企在3月完成当年"开门红"以后,就进入到明年"开门红"的准备阶段了。”
“开门红”期间,保险公司往往更多是根据产品导向,主推几款带有储蓄性质的保险产品,而非依据客户需求进行产品推广,同时产品价值率相对较低,很多保险公司往往在下半年才主打保障型产品。
“"开门红"保费占比过高的这一结构,本身就是不理性的。全年保费收入分配非常不合理,会导致保险公司费用投入规划、人员配置等方面效率打折。”业内人士认为,各寿险公司应逐步看淡季节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