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保险监管监管“长牙” 补齐短板 行业生态被重塑)
补监管短板、惩违规行为、开高额罚单,保监会去年以来掀起的监管风暴正重塑行业生态,推动保险业去伪存真,加速回归保障本源。
业内人士预计,今年仍是保险监管“大年”,监管“长牙齿”将持续震慑行业违法违规,纠偏行业急功近利心态,推动保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监管“长牙” 补齐短板
保险业正经历史上监管最严的阶段。各类罚单、监管函数量激增,而且制度建设快步跟进。
在补齐监管制度短板方面,保监会去年陆续出台制度24项,修订制度4项,增补条款42条、修订67条、删减34条。保监会对公司治理、保险资金运用等8个重点领域的监管规划路线,明确了中后台业务、偿付能力等8个方面是监管机制薄弱环节。
防风险是严监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7年,保监会首次开展覆盖全行业的保险法人机构公司治理现场评估,涵盖中资保险公司130家、外资保险公司51家。同时,保监会多次发文,明确提出了“把业务扩张激进、风险指标偏离度大的异常机构作为监管重点”。这一“定向监管”的严厉举措极为罕见,凸显了监管对激进险企的管控决心。
在保险监管制度笼子层层织牢、织密的同时,保监会及各地保监局开出的罚单量也创下历年最高纪录。据统计,保监系统共披露910张罚单,其中保监会公布44张罚单,各地保监局公布866张罚单,罚没金额超过1.1亿元。
此外,2017年保监会共发布37张监管函,共涉及33家保险机构,其中保险集团1家,财产险公司12家,人身险公司18家,健康险公司1家,资产管理公司1家,涉及公司治理、产品设计、电话销售及互联网销售等一系列问题。
保监会官员多次强调,各项监管政策要严格贯彻落实到市场中去,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格处罚,严防风险,加大处罚力度;要强化问责机制,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法律责任人和合规负责人是做好保险法律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坚持独立审慎的职业操守,把好公司重大决策事项的法律合规关。
系统性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保监会严监管打出的一套标本兼治的“组合拳”,催生了行业新变化。
业内专家称,在一系列监管“组合拳”下,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重点领域和问题公司的一些突出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存量风险逐步消化,增量风险得到严格控制。目前,保险业各项主要指标运行平稳,风险抵御能力稳步提升。保险业偿付能力总体充足,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53%,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1%,显著高于达标线。
产品结构得到优化。人身险长期保障型产品占比持续上升,万能险占比逐步下降。2017年1-11月,万能险累计新增交费为5536亿元,同比减少50.69%。人身险长期保障型产品占比持续上升,万能险保费占比处于低位。同时,保险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保险业违法违规经营活动受到严厉打击,各类突出的市场乱象得到有效整治。
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提升。在为实体经济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保险资金将进一步发挥其长期资金优势。
业内人士预计,2018年,保险业仍将保持稳健增长。保费方面,保险产品需求依然广阔,健康、养老等险种未来空间很大。利润方面,主要受益于准备金折现率上行带来的利润释放,同时剩余边际摊销的加速都可以保障2018年上市险企利润的增长。未来保险股的价值会随着内含价值的增长获得稳步的提升。投资端,2017年以来保险资金投资于股票和基金的比例均保持在13%左右,如果2018年投资比例维持13%,并考虑部分资金投入港股市场,预计给A股带来增量资金约29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