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保险业去年提供风险保障1158万亿 反哺实体经济发展)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在浇灌实体经济的过程中,保险行业对实体经济的“输血造血”功能愈发凸显。作为保监会放权基层、属地化监管改革试点城市的上海,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上海保监局副局长王晓东在昨日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透露,数十项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科创中心建设的制度创新相继落地,为国产大飞机试飞等百余个重大项目提供风险保障——2017年上海保险业通过“制度”和“科技”两大创新关键点,推动保险服务上海实体经济取得更大成效。
在交出亮眼“成绩单”的同时,上海保险业自身也迎来了“历史最好时期”。五年来,上海保险业共有百余项产品、服务、模式和监管创新推广至全国。在上海市最新颁布的金融创新奖获奖名单中,保险业的获奖数量和质量更是创下历史双佳。
改革创新全面开花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上海自贸区建设四年多以来,在航运保险、再保险、保险资金运用这三大重点业务的驱动下,上海自贸区保险制度创新不断取得突破,阶段性目标业已达成。
数十项保险制度创新相继落地。典型的有:搭建政策框架,推动区域性再保险中心建设列入自贸区深化改革方案重点工作任务,推动发展离岸保险、跨境人民币再保险及建立特殊风险分散机制,协助上海保险交易所编制形成《上海区域性再保险中心建设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
此外,着力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保险中心建设,推动上海港口危险货物作业巨灾保险项目落地。据记者了解,上海保监局与上海市有关部门就项目方式、保险责任、风险管理等方面已达成一致,指导上海市航运保险协会、行业以及国际再保人开展保险条款设计,并开展风险的第三方评估,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港区安全管理和风险防控顶层设计提供配套服务。目前,上海市交通委已启动项目正式论证和准备工作。
上海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为提升保险业在其中的地位作用,上海保监局将保险业纳入《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顶层设计,支持保险在“一带一路”风险监测、投融资服务、交流合作和安全保障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反哺实体经济发展
服务实体经济是保险业的存立根基和方向指引。保险既可以通过医疗、健康、养老和护理等保险品种及提供规模化、高品质的养老社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可以通过机制手段的创新和技术变革的支撑,为实体经济提供全方位的风险保障。
梳理2017年“成绩单”,上海保险业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大局的能力明显增强。记者从通气会上获悉,2017年,上海保险业共提供风险保障1158.33万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25倍。
尤其是重点领域风险保障程度大幅提升。比如,2017年,在财产险方面,工程险、企财险、船舶和货运险分别提供风险保障8879.44亿元、9.88万亿元、9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2.21%、14.23%、10.91%;在人身险方面,为居民提供健康保障32.05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68.34%,侧重保障养老的年金保险金额达432.5亿元。
在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民生方面,持续有重点项目落地。比如,上海保险业为宝钢、武钢整合重组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近3000亿元的风险保障,为国产大飞机C919飞机首飞提供43.3亿元风险保障,助其首飞成功。此外,个人医保账户余额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政策在上海落地实施,截至2017年末,累计承保6.88万人,提供风险保额135.97亿元,累计赔款715.74万元,有效提高了医保个人账户资金使用效率。
据记者了解,上海保监局已会同上海市金融办起草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对上海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进行制度安排。有条不紊地做好个人税延养老保险试点各项准备,协调沟通上海地方政府部门,优化信息平台,着手制定上海方案。
上海经验对外输出
与此同时,上海保险业自身也迎来了“历史最好时期”。保险业的创新发展也助推上海2017年首次进入“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前十、GFCI保险业分类指数排行榜第一名。
一年多以来,上海保险业回归本源、服务经济社会的具体实践获得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在上海市最新颁布的2017年金融创新奖获奖名单中,保险业获奖数量和质量创历史双佳,上海保监局获得金融创新推进奖,行业共有13个项目获得金融创新成果奖。
此外,上海成功试点粮食作物收入保险,有关情况经中农办来沪调研后报至国务院,有望2018年在国家粮食主产区全面推开;上海“快处易赔”系统在国务院秘书局来沪调研时获得关注,已作为首批试点项目之一接入中国政府网和国务院客户端;上海的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制度得到了住建部高度肯定,多个省市来沪学习考察,为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积累了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