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万亿险资运用样本:人保资产详解 固收投资攻守道)
作为最重要的市场投资主体之一,截至今年5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15.55万亿元,其中投资债券和其他类资产合计11.65万亿元,占比达到75.1%,创下2013年以来新高。
金融去杠杆、市场行情波动……手握巨额资金的机构投资者如何布局?如何度过违约潮?证券时报记者近日走访保险行业第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试图以此为窗口一窥金融去杠杆下的险资固定收益投资之道。人保资产管理着近万亿资产,是具有重大市场影响力的机构投资者之一。
当谈及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及固收策略,人保资产认为,在去杠杆和信用收缩大背景下,信用债的分化还将持续,信用利差仍会进一步扩大,公司整体上将集中投资于高等级债券。
“逆市”投资 穿越牛熊
始于2014年初的一轮债券大牛市,在2016年底推进的去杠杆大背景下戛然而止。2017年以来,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市场经历了快熊——慢牛的波动行情。何时配置、如何配置、配置什么,成为投资机构能否避免“踩雷”并实现较好收益的重要分水岭。
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2017年9月份至2018年6月底,人保资产合计买入了近600亿债券,买入久期长达8年左右。重点配置了利率债、铁道债以及超AAA等高等级信用债。
人保资产此次大规模买债的起点正是市场看空声音最大的时候。2017年下半年,随着经济反弹和去杠杆的进行,债券收益率快速上行,至2018年2月份,10年期国开债从低位反弹至5.1%,AAA级10年期信用债中债估值收益率最高达到5.5%以上。人保资产固定收益部相关投资负责人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大力度配置长久期债券操作,既是出于保险主业转型背景下的资产负债管理需要,也是基于市场判断:一是此时企业发债成本已经远高于银行中长期贷款,企业融资意愿下降,债券供给收缩;二是金融去杠杆的前提是保证不能出现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三是需要发挥保险资金的市场基石作用,支持实体经济,平抑市场波动。其后,市场开启了一轮慢牛行情。
基于大势判断的这类逆市操作在人保资产并不鲜见。2016年底,债券收益率达到历史低位,人保资产大幅缩短账户久期,一度配置了千亿规模的短融,最终避免了最为猛烈的一轮调整。该负责人介绍,人保资产对债券收益率中长期走势的方向总体判断准确。通过积极主动的操作,公司账户持仓结构优化,久期逐步拉长,收益率持续提高。
防控风险 研发智能风控
年初至今,市场上已经累计发生了20多例债券和非标违约事件。
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保险资金最关键是安全稳定,获取超额收益的前提是高度重视信用风险管理。人保资产构建了完整的信用研究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这确保了公司虽经历债券违约风暴,截至目前未曾出现一单信用风险事件。“我们既对信用管控能力充满信心,也充分意识到,其中有幸运成分,需要始终有如履薄冰心态”。
“但风险管理并未一味地回避风险,而是对其进行主动管理,挖掘信用投资机会。”例如,2016年债券市场违约潮初起时,过剩行业债券遭大幅抛售。“公司早于市场对供给侧改革的深入研究,认为行业不会整体消亡,而是会信用分化。”该负责人表示,为有效把握信用分化带来投资机会同时规避违约风险,人保资产制定了关注行业白名单,并对行业内的龙头企业进行了近百亿规模的投资。
2018年违约潮再度爆发,该人士介绍,此次针对不同于以往的信用环境,公司明确严控信用风险,强调绝不以降低信用投资等级博取投资收益,同时借助新技术提升固收投资稳定性。从2017年四季度开始,人保资产固定收益部创新实验室开发了机器学习算法,让计算机根据企业公开的财务指标“学会”信用资质变化的规律。经测试,今年以来发生的20多个债券和非标信用事件中,违约主体全部被该算法识别出。据介绍,该应用的下一步目标将是解决文本学习的问题,形成发债主体的舆情画像,找寻信用事件爆发前的蛛丝马迹。
在人保资产相关负责人看来,成熟而完善的投研体系是公司能够精准研判、把握市场节奏并防范风险的根本,未来还将不断推进和完善投研一体化。成立15年来,人保资产逐步覆盖公募业务、机构和个人客户、产品和专户服务、境内和境外市场,培养了大量优秀成熟的投资经理,在保障账户收益的同时,公司也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到实体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累计向实体经济投资2600亿元。其中,既有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工程的项目,也有支持棚改的民生项目。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在部分项目上对委托人的主业也有良好的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