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朱俊生解析寿险业发展新定位)
12月12日,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原副主任朱俊生教授表示,进入新阶段,寿险业发展要有新的定位。未来,寿险业将在养老金融、商业健康保障、家庭财富守护以及康养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朱俊生在当天由和讯网主办的“财经中国2023年会暨第21届财经风云榜·保险业论坛”中表达了上述观点。他在讲话中,就未来寿险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勾勒了行业发展的四大新定位。
发力养老险 成为养老金融重要提供者
朱俊生认为,在人口结构变迁和养老金体系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寿险业发展最重要的定位和方向是“养老金融重要提供者”,要大力发展养老保险。
从中美养老金体系资产比较看,2021年,美国养老金资产三支柱合计约为42.3万亿美元,占美国全年GDP的比重高达183%,而中国同口径数据不到10%。此外,在美国42.3万亿美元的养老金资产中,绝大部分都是私营养老金(39.4万亿美元),其中个人养老金,即第三支柱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梳理1911年起至今100多年的数据可知,随着美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与养老相关的年金保险业务已经逐渐超越传统寿险和健康险,成为寿险公司的第一大业务。
朱俊生建议,面对巨大的养老保障缺口,寿险业可从三方面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第一是筹资方面,发挥长期确定性保障优势,促进养老财富积累;第二是领取方面,推动年金化领取,发挥保险分散长寿风险的独特作用;第三是资管方面,完善激励相容机制,提升长期资金投资收益率。
深耕医疗险 成为商业健康保障主要承担者
同时朱俊生还指出,未来寿险业将逐渐成为健康保障主要承担者,特别要深耕医疗险。
“目前,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较仍然比较高。”朱俊生介绍,2022年我国卫生总费用约为8.5万亿,其中个人卫生现金支出约为2.3万亿,占比高达27%。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十年间,我国卫生支出中“自掏腰包”的部分,比OECD国家高出9至10个百分点,这也造成我国居民“灾难性”医疗支出的比例较高,高于主要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
从保险赔付情况看,2022年我国直接医疗支出约为5.1万亿元,其中商业健康保险赔付约为3600亿元,占比仅有7%。如果剔除重疾险和护理险,单纯看医疗,这一比例只有4.2%。商业健康险在我国居民直接医疗支出中的占比非常低,对轻疾、慢病及老年人群的保障不足。
谈及商业保险如何在医保体系中发挥作用,朱俊生建议,拓展带病人群医疗险;发挥商业健康保险支付价值,提高创新药械可及性;转变保险公司角色,由简单的医疗费用报销方,逐渐发展为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的提供者。
“以美国健康险市场为例,1988年美国只提供赔付、不介入医疗服务过程的传统健康险业务占比超过70%。但发展至今,该类健康险产品在市场几乎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类型的管理式医疗保障服务,这也是未来中国健康险业务发展的一个方向。”朱俊生说。
发挥确定性优势 成为家庭财富独特守护者
此外,朱俊生还提到,要充分发挥寿险的确定性优势,使其成为家庭财富独特守护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今年全球GDP经济增长为2.9%,明年为2.7%。全球经济笼罩着不确定性因素,中国经济也面临不小压力。而宏观经济的压力,也在向资本市场传导,股市、基金市场波动加大,银行理财也受到波及。2022年我国银行理财平均收益率仅为2.09%,创过去十年新低,风险跌破净值的产品超过20%。金融市场波动导致投资收益率下行,风险仍在释放。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对防御性资产需求有所提升,保险因其确定性的保障优势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此同时,居民大规模储蓄的释放,以及家庭资产配置由房地产向金融资产转移的大趋势,也将为寿险业在财富管理领域发展带来机会。
在朱俊生看来,我国居民家庭资产配置有两大特点:一是储蓄占比很高。尤其疫情三年,居民的储蓄意愿进一步增强。今年3月末,我国居民存款余额达到130万亿元,其中超过三分之二为一年期和一年期内的短期储蓄,这与人口老龄化之下,进行相对长期的资金规划是相悖的。如何将部分短期储蓄转为长期保险资产,是未来家庭资产优化的一个方向。
二是中国家庭资产配置过于集中在房地产。根据朱俊生参与的2022年对北上广深杭州的高净值人群财富配置的调研显示,在北京,家庭可投资资产600万元以上、拥有三套以上住房的高净值人群占比超过三分之一。随着房价达峰,中国家庭将有大量的房地产资产转向金融资产,为财富管理类保险产品带来机会。
发挥支付连接功能 成为康养产业发展有力促进者
“未来,寿险业将进一步发挥连接的功能、支付的功能,与康养产业之间做更多结合。”朱俊生强调,随着老龄化逐渐加深,老年人空巢和独居的比重也日益提高,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服务需求旺盛。
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普遍存在“带病生存”的问题。2019年一份针对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发展报告显示,慢性病已经成为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威胁。我国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超过85%的人患有慢性病;近50%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的慢性疾病。2021年,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6.66%,城市为43.81%。值得一提的是,心血管疾病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是可以通过健康管理来干预。也就是说,健康是可以管理的,但健康管理往往反人性,需要专业健康管理支持。
此外,失能失智老人也需要大量的养老服务。目前我国85岁以上的老人中,中度和重度失能的比例接近四分之一,失智的比例为18.3%,这背后有大量的康养服务需求。但从供给端看,我国优质的医疗资源是稀缺且集中的,我国每1000所医院中,仅有3所是三级医院,这0.3%的三级医院服务了全国27%的病人。
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朱俊生建议,保险机构要积极探索“保险+康养”的综合解决方案。一方面,利用保险的筹资功能和金融属性,促进养老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发挥保险的支付功能和服务属性,连接整合康养服务,即将虚拟保险支付与实体医养服务结合,帮助客户获取优质康养服务资源。
为实现寿险业的上述新定位,朱俊生建议可推动寿险经营逻辑变革。一是以专业性为客户创造价值;二是提升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能力。三是探索可持续的康养服务商业模式。四是以敬畏和信仰践行长期主义。同时,可实施竞争中立的监管政策,为市场竞争提供公平环境,支持新兴与中小寿险公司转型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