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开门红周期一般为每年的一季度,其中1月份最为重要。 1月份刚结束,有关寿险公司的数据相继出炉。2017年严监管带来的影响,在2018年开门红的表现上体现的更加明显。从业内反映的数据来看,首月几家大险企的的个险新单保费均出现了两位数以上的负增长,中小险企更是严重承压。
平安人寿负增长达到了10%以上;泰康人寿、太平人寿则均达到了20%以上;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在30%以上,而中国人寿更是达到了40%以上。
东北证券分析师周磊认为,受制于保监人身险134号文政策对产品形态的调整,以及长短端利率上行,还有监管层严控银邮渠道的限制,2018年寿险行业开门红整体不及预期。国寿在4家上市险企中压力最为明显,一方面公司银保包袱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公司开门红启动时间晚于17年,去年末仍有部分分公司在进行年末收官工作。
保险业的“开门红”重要性从一组数字可以体现。数据显示,2017年1月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在全年保费收入中的占比达到了28.11%,1-3月,更是达到了49.47%。所以这也是每年的“开门红”都是各家险企必争战场的原因。 从目前各人身险公司的表现来看,2018年“开门不红”已成定局,全年保费收入也势必受到负面影响,不过未来随着险企策略调整,增长情况或有所恢复。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认为,对2018年“开门红”形势应该为谨慎乐观。所谓谨慎,是指不会像去年增幅那么高;所谓乐观,是指会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长。
周磊分析认为,行业开门红不及预期,长期来看倒逼公司回归保障本源。负增长的局面是否能够扭转,还需关注春节前后代理人的留存情况和2-4月份新单情况,整体来看保障类产品销售影响有限。
王绪瑾建议,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和新政策,2018年“开门红”想要扭转局面,取得预期效果,保险公司首先要吃透保险监管政策,适应监管政策要求,研发适应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的新产品;做好销售团队的训练,让团队成员自己熟悉和认知该产品,达到公司、员工和消费者利益的最大化;要将销售的产品与预期投资收益匹配,即负债与资产的匹配,保证公司经营的稳定发展。
王绪瑾认为,强调“开门红”无可厚非,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第一季度红”,甚至“第一月红”。短期“红”的好处在于短时间上规模,在一定时间内鼓舞人心,但产品销售质量可能受一些影响,同时不利于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避免这一弊端,应该从长计议,将业务在全年合理分布,第一季度或第一月的业务比重适当高点无可厚非,但不能过高。应该提出全年分步骤实现的措施,以保证保险公司业务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真正实现保险业务“开门红,全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