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险企上半年增资发债760亿元)
“今年上半年,保险公司较为密集地进行增资、发债,主要是缓解业务转型带来的经营压力,或者改善治理结构、优化偿付能力。”有险企人士日前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2019年初至今,险企共计“补血”760亿元,其中4家险企累计发行资本补充债达505亿元,约占2018年全年发债总额的85%。
分析人士指出,在业务扩张、到期给付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近年来部分保险公司的资本金日益紧张,亟需“补血”。不过,要“补血”也要“造血”,未来险企要开辟出自己的特色道路,深耕细化市场领域,实行差异化战略。
增资发债“备弹药”
一位大型保险公司险企人士指出,险企增资和发债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有些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为充足,发行资本补充债有助于险企充实资本,为未来业务规模增长留出空间,同时提高偿付能力充足率以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有些险企短期资本承压,必须通过融资去调整公司的资本结构,才能够持续发展。
银保监会以及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19家险企获批增资;仅今年上半年,披露注资计划的险企超过15家;另有4家险企获批发行资本补充债505亿元。统计显示,截至7月11日,今年险企共计“补血”超760亿元。
分析人士称,目前,险企主要通过现有股东直接注资、增资扩股或发债三种方式“补血”。
从直接注资方式来看,增资超过10亿元的险企达到11家。其中,中邮人寿增资金额最多,达65亿元。此外,长安责任险、昆仑健康险、国华人寿等则通过引进新股东进行增资。
一位大型保险公司险企负责人莫以琛(化名)认为,从目前增资的情况来看,保险公司通过增资其实是优化股权结构,对实际控股人进行变更。通过老股东转让,新股东进行溢价增资,既充实了险企的整个资本,也优化了险企的整个资本结构。
莫以琛说:“正常情况来讲,一般是现有的股东优先进行增资。但现实情况是,部分现有股东因自身实力捉襟见肘而无力为保险公司持续注资,还有部分股东本身在持股比例上已经达到了监管上限。”
在不少中小险企积极增资,改善偿付能力和公司治理的同时,一些险企开始密集发债,进一步壮大资本实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寿获批发行规模资本补充债金额最高,达350亿元;平安产险、珠江人寿和百年人寿获批金额分别达100亿元、35亿元和20亿元。
发债实际上是债权融资,一般情况下,如果能进行债权融资的话,保险公司其实更愿优先进行债权融资,因为债权融资资本成本低。但发债是有条件的,其中,险企发债不能超过监管的上限,对公司的整体经营情况、公司股本资本也有一些要求。因此,仅有少数保险公司选择发债来提升偿付能力水平、现金流水平。
“补血”也要“造血”
分析人士认为,今年以来,保险公司较为密集地进行增资、发债,主要是缓解业务转型带来的经营压力,或者改善治理结构、优化偿付能力。
银保监会称,当前保险业偿付能力充足。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纳入审议的178家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5.3%,较上季度上升3.3个百分点,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3.4%,较上季度上升2.8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71.8%、238.3%和335.7%。
整体来看,行业保费增速的降幅有所收窄。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全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达21854亿元,同比增长14.4%,保费增速相对平稳。仅从5月单月来看,单月保费收入为2795亿元,同比增长11%。值得注意的是,健康险单月同比增速达27.2%,重回20%以上的快速增长态势。而万能险、投连险表现相对低迷,表现出保险业回归保障本源、提供风险保障的本质。实际上,5月单月万能险保费收入为412亿元,同比下降4.6%,这也是今年以来万能险保费首次出现负增长。
业内人士称,从中小型保险公司目前情况看,相较于大型险企,“小”并不意味着一定处境艰难,开辟出自己的特色道路、深耕细化市场领域、强化客户服务、实行差异化战略,是中小公司应当选择的出路。
相关新闻: